爱尚小说网 > 前朝伪太子的科举路 > 第38章 第38章

第38章 第38章


--

        “知县大人下命,今年哪户人家若多出一名更卒,赏五两银子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知县大人下命,今年哪户人家若多出一名更卒,赏五两银子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知县大人下命,今年哪户人家若多出一名更卒,赏五两银子!”

        如今的善化县街头,从早到晚充斥着衙役整齐的叫喊声,不过治安也比以前好多了,大街小巷中,也能常常看见巡逻的身影。

        是由于新任知县最近大兴土木,需要把县城以往杂乱无序的街巷重新建起,充分到达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的理念。可惜今年县城征调成年男子的徭役数量不足,自己在善化县的威望还不足,就想到以钱雇役的办法。

        因役人轮番服役,所以叫作“更”,役人叫作“更卒”。渭朝每一户家中出一位成年男子,每年须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,从事地方的土木工程、造桥修路、治理河渠、转输漕谷等劳动。

        不愿或不能亲自服役者,可出钱雇人代役,或官府不需其亲身服役而命令他出钱代役,曰“过更”,这笔代役钱称作“更赋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上任知县多采用后者,那是大家都觉得轻松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不一样了,徭役虽苦,可那毕竟有银子,还是五两!

        不少听到布告声的普通百姓都心动了,更别提家里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,纷纷动起小心思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惯例,沈家早让沈仲行去服徭役,沈伯言也在县衙为新知县做事,听说最近颇受器重。面前来说,这些跟沈弈没什么多大关系,最近他也到要去县学进学的日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县学与善化县孔庙比邻而居,位于孔庙东侧,坐北朝南,为宫殿式合院建筑,前临县前河,东旁初晴河,环境特别幽静、清雅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韩师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姗姗来迟的沈弈面带歉意对早已站在县学门口等他的韩卫打招呼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自从沈家人知晓他被知县破例招进县学旁听,就很积极地帮他收拾东西,当然这不是他迟到的缘端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弈弟,夫子和门房招呼过,若你无事,我们可以进去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今日的韩卫照旧是冷冷淡淡的模样。

        韩卫虽然被何知府承诺收入弟子,可那是成为秀才之后的事,所以县学招收他也能进。至于沈常安,林夫子打算在私塾磨他一年,明年四月份继续上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沈弈笑应,他今日是一个人来的,几位长辈都无空,索性只简单带些常用之物,也没其他,对方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 作为县学第一道大门——儒学门,是学子步入仕途的必经之路,它所昭示的意义,既有渭朝崇文重教的象征,也有学而优则仕的激励和感召作用。

        踏进儒学门内,有一位姓许的训导来带路,并也介绍他们以后要生活的县学情况和规矩。

        善化县学主体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,有儒学门、文昌阁、明伦堂。其他建筑相应排列于轴线两边,如左、右校士馆、土地庙等。

        明伦堂后是射圃,是一个更为开阔的院落,它连接先师殿后的崇圣祠,四周围墙高耸,院内假山花木,环境宜人。位于明伦堂后的训导署和教谕署又自成院落,更为幽深清静。

        说着,许训导就把两人带进一间下舍,是双人间,床铺之间也有屏风遮挡,日常活动,不会过多妨碍到另一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县学中分有上舍、中舍和下舍,自然越来越好,可在学秀才可以通过月考等一步步提换,至于旁听童生,没有这待遇。

        许训导嘱咐他们几句,便离去,让自行整理。

        床被、洗漱等日常用品县学早已替他们摆放好,这些不需要花银子,能直接领包入住。这与渭帝重视科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,即便建朝没几年,也会在这方面不遗余力下重金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今沈弈旁听两年,也只需要交四两听课费即可,极便宜,这也是对优秀童生的特殊,他作为甲等生每月六斗粮食的补贴也很快批下来,放在食肆后厨躺在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收拾自己所带物品时,沈弈亮了亮手中的书籍,对着隔壁床的韩卫说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韩师兄,这是我游府城淘到的两本古籍,是有关院试的,我看你也有需求,顺道今早刚抄录完一份,给你放在这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把书籍放在韩卫的书案上,数十张崭新的大青白纸上,漂亮的楷书在上面飘逸着,墨还是新干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才是他今日迟到的缘由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多谢。”韩卫真诚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看那第一行字就知是自己的薄弱处的知识,他拿还回去是不舍得的,也为了不负对方一片心意,满怀感激地收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许训导说过,下午才去进学,在之前是随他们心意,两人在整理完,也聊会关于县学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县学设教谕一人,训导三人。教谕掌教诲,所属由生员训导佐之。各级生员因供给廪膳,称廪膳生。后来数额扩充,又有增广生、附学生的编制。

        廪膳生在京府学六十人,在外府学四十人,州、县学依次减少十人。增广生的数目与廪膳生相同,附学生数额不定。初入学的都是附学生,考试合格后升为增广、廪膳生。

        渭朝规定生员专治一经,以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设科分教。各学月考由教官主持,岁考、科考由各省提学主持。

        岁考成绩分为六等:一、二等的可升补增、廪生或参加乡试,即科考;三等为平常;四等的要受责处;五等的廪、增生递降一等,附生降为青衣;六等的黜革。

        渭朝前的平朝就开始对地方生员的管束很严,还向天下学堂颁布禁例,镌勒卧碑,置于明伦堂左,永为遵守。禁例中对生员的行为举止、学习内容都有具体规定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廷建立学校,选取生员,免其丁粮,厚以禀膳,设提学教官以教之。各官以礼相待,全要养成贤才,以供朝廷之用。诸生皆当上报国恩,下立人品。所有教条,开列于后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教条共八项内容。其中,生员应如何对待父母,如何治学以及尊师、守法诸方面都有严格要求。不遵守的以违制论,严重者黜为平民。这些规矩,渭朝至今仍在奉行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都是沈弈以后都要知晓的,现在不过提前获知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抵韩卫今日心情很好,话也多些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弈弟,你可知道常安兄要成亲之事?”

        他们两师兄弟之间的关系不错,常常有书信往来,对彼此也了解甚多。

        沈常安今年也才十六吧?等等,在渭朝乡村也确实到成家的年纪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经过一瞬的诧异,沈弈很快就反应过来,摇头言不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笑道:“也是,他正焦头烂额呢,一头是夫子催着他读书,另一头是家中给的压力,你怕是回来这几天都没有见到他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确实如此。”沈弈点头,转头反问,“韩师兄呢?我依稀记得你今年也到年纪,有没有考虑过跟四兄一样?”

        韩卫营养不良的病色难得泛着红晕,摆手:“不急,等明年我考上秀才,有能力安顿好阿娘,再考虑,你呢?弈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脱口而出后,他懊恼地拍脑门,后悔道:“你才十一岁,我谈这些作甚?怪我,怪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平日里,他总是不知不觉中把沈弈当成他的同龄人,忘记他还小了,哪里能听这些话?

        “无事,无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沈弈嘴上装作无事发生,可一番话让他陷入沉思,成亲嘛?前世加上现世从未心动,以后也不会有吧?

        对,不会有。他在心底肯定道。

        --

        未时,沈弈和韩卫被许训导带领着去进学处,路途中路过文昌阁。

        文昌阁是文人祭祀文昌帝君的地方。“文昌”,本是星官名,是专门管理人间读书和文士功名的一位天上官员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廷把祭祀文昌帝君列为重要祭典之一,凡是读书人必要奉祀文昌帝君,并诏令全国各地学校,来奉祀这位文昌神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年文昌帝君诞辰那天,童生、秀才、禀生、贡生、举人以及私塾老师都要准备供品,至文昌阁祭祀。

        文昌阁后的明伦堂,它是学宫内讲经督课、教育英才的讲堂,就是沈弈以后进学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听许训导说,知县偶尔也会在这里莅临讲学,为诸生讲授经学,也会去隔壁的武童生处,渭朝是有武举的,进入县学读书的生员也被分成两科,文科称文生,武科的称武生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里的知县说的新知县,旧知县也都很少进县学,更别说讲学。

        县学讲学的夫子是教谕,每日早午各讲学一个时辰就结束,剩下的就交由学子自学,不需要管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渭朝县学的教谕多是举人,善化县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是位比林夫子还老数十岁的教谕,知识的积累跟林夫子不相上下,但更会教书,沈弈第一次旁听就感觉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惜教得时长少,难怪林夫子会让自己多回来看看,原来是早知内情,还真就是奔着让他们增长见识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想起后,默默吐槽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除了这件事,沈弈还在讲堂上看见到一位熟人。


  (https://www.23xsww.net/book/65772/65772460/29846031.html)


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:www.23xsww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23xsw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