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尚小说网 > 前朝伪太子的科举路 > 第56章 第56章

第56章 第56章


因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,故又称为秋试、秋闱。考试共分三场,每场考三日,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,即初八,十一日、十四日进场,考试后一日出场,在贡院进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多数省城都有贡院,少数省城却是合闱而试,湘省也是其中之一。湘省没有贡院,要到隔壁鄂省的鄂州城贡院参加乡试。

        前往鄂省必须经过洞庭湖,湖水浩瀚无涯,波涛不测,六七月间,风浪尤险,间有覆溺之患,湖中盗贼还很猖獗。

        从善化县到鄂州贡院有一千余公里,路途遥远,遇上风雨天气,就有可能耽误考试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且还有盗贼忧患,很多优秀士子由于路资微薄,或者畏惧遇险而裹足不前,这也是府城文风不盛的缘故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跨省科举,沈家人很不放心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乖孙,要不然祖母陪你一块去,到那里万一水土不服,吃不惯,我能给你做家乡菜。”食肆三楼,李氏瞧着在收拾行囊流星追月,转头对旁边少年担忧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家中,沈仲行逝世,沈伯言有公务走不开,沈叔举本想自告奋勇,但地主离世后,三伯母承袭家业,没有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改做行商,来往各地贩卖货物。八月有一笔大生意,他走不开。数一数,好像沈家没有长辈能陪他前去。

        沈弈听了脑壳直疼,回绝:“不用,有流星追月陪着我,您年纪大了,好好在家休息,等我消息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他们还小,在家能照顾好你,出门在外就不一定,要不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氏挂虑的话说到半稍,沈弈插嘴:“祖母放心,族中还安排二兄随我一同前去,不会有事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常安?他记得他也是秀才,会不会麻烦到人家,还是我陪你去吧。”她仍挂念着自己心思。

        沈弈贴近老人的身旁,耐心解释:“二兄今年不科举,是去涨涨见识的,祖母你就放宽心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行吧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氏迟疑会,放弃去隔壁省的念头。

        --

        渭朝规定,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,都需由当地县衙官府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、通行证之类的文书,即“路引”。

        生员赶考用的是秀才专门的文书。在七月底,沈弈四人跟着一家商队提前几日去鄂州城,老天爷赏脸,平风静浪地在马车上渡过四天,在夜晚关城门前到达省城。

        越繁华的地方,入城费越高,鄂州城有十五文,比潭州府高出几倍,先给沈弈上节课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当科举季,都会有大量客栈专门接待应试学子,驴是古代主要的出行工具,一些客栈为了吸引学子来自己的店住宿,还专门提供免费乡试期间,乘坐去贡院的驴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入住的就是其中一家,客栈离贡院也近,百余步。来时没剩几间房间,一口气把最后两间天字房订下,撒钱十两有两张床铺,沈弈同沈常安住一间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几日没停歇的舟车劳顿大家都累坏了,衣衫没换变得臭烘烘,沈弈也没有例外,急急得吃完客栈送来的膳食,再洗漱一番,就躺在床上休息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觉醒来,肚子已饥肠辘辘。睡眼朦胧中,抬头见是陌生的,与往日不同,他心脏骤停一瞬,回忆涌上心头,放松地转头望向隔壁的床铺,没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二兄,你怎么也不叫我起床?”

        他下到二楼,一眼看见三人“抛弃”自己,在吃早膳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看你睡得正香,多休息会也好,也是我不让他们叫你的,快来坐。”流星追月面露心虚,沈常安倒不怕,就是嘴里含着包子,有点口齿不清。

        木桌有四个位置,沈弈来了正好坐满。

        肚子太饿,不能狼吞虎咽一阵海吃,会伤胃。他用筷子夹着追月递来的胡饼,配着流星招呼店小二端来的杏仁粥,细嚼慢咽。

        二楼是天字房客人用餐的地方,目前只有他们这一桌,但临近客栈一楼,也能清晰地听见楼下的热闹。

        鄂州城是大省,人口众多,文化底蕴深厚。今年恩正并科,两省参考的生员足有二千余人,学子云集一堂,也有诸多话也讲。

        有抱怨路途艰辛,有和多年为见,同样没中榜的好友诉说自己的这些年的经历,也有探讨今年乡试题目,交流情报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你们说,今年夏怀耿还会继续科举吗?有人看见他来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人群中,有一本地学子高声呼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为什么不会?”有人立马接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要是有,岂不就是夏怀耿第四次乡试,事不过三,也不知他这次能不能过?”本地学子不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跟他老师家认识,听说是要来的。”一个面相老实的学子从人群中挤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哦,听谁说的”有人急不可耐地问。

        面相老实的学子被万众瞩目,得意道;“是我祖母的妹妹的邻居的孙子在他老师府中做活,说与我听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众学子:“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欸,我说的可是真的,你们可别不信!”面相老实的学子见众人散去,急忙吆喝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次来省城的学子没听说他说的人,悄声问身旁的老生,得到回复。

        夏尚忠字怀耿,二十八岁,在参加乡试的一众学子中算的上年轻,可他却是科举中典型的失败者。

        失败的原因就一点,单就才学而言,他的学识要比同样参加乡试,中榜成名者只高不低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先夏尚忠的才华,自幼便有展现,他有两位恩师,皆出自书香门第,其中一位是进士,另一位更是府学教谕。

        作为两位名师器重的得意门生,夏尚忠的见识文采,在参考学子中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他连续参加三次科举,都未中举。

        只因为夏尚忠的两位进士恩师,是在朝堂上被人弹劾挤兑而后负气离京的,没有在京城为官。因此他在骨子里有着对传统官场的不泄,这种情绪转化为科举文风,自然不受主考官的待见,主考官的喜好很大程度决定学子能否中举,理所应当他落榜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老生那一桌离二楼近,沈弈也听了一耳,对素未谋面的夏尚忠有稍许印象。

        本地学子的话,也引起众人对参加本次乡试有能力取解元的学子,进行猜测。

        除了夏尚忠,沈弈还对他们说的其中一人感兴趣。

        是鄂省学政的亲传弟子,李左郡。传言他幼时聪明,常有妙语。

        曾有私塾夫子出对对子为难他:“花坞春晴,鸟韵奏成无孔笛。”把鸟鸣声比喻成无孔之笛,确非一般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李左郡面无难色,不一会儿就对上了:“树庭日暮,蝉声弹出不弦琴。”将蝉声比喻为无弦的琴声,也别出心裁,因此夫子不禁十分惊奇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一次他父亲考他:“柳线莺梭,织就江南三月景。”李左郡立即对道:“云笺雁字,传来塞北九秋书。”奇童的名声就此传播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比沈弈大不了几岁,今年十九,年轻。

        除此之外,就没有让沈弈放在心上的对手,感到意外的是他还在那群学子中听到自己的姓名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湘省的沈善化有来嘛上一次届乡试就没见他,你们有见过他吗是怎么样的一个人。”小桌上,带着四方平定巾的学子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应该有来,上次听闻他父亲离世守孝三年,如今厚积薄发,应有一场好戏看。未有相识,想来也是位有匪君子,也不知他与李左郡哪个厉害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应当是沈善化,他可是林帝师的关门弟子,怕心不止在解元!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身旁两位好友抑扬顿挫地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是啊,那可是帝师的关门弟子

        他们也想拜帝师为徒,可惜没有门路,并且他也早早对外声明此生最后只收沈弈这一个徒弟,让一众翘首以待,跃跃欲试的学子直接死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等待乡试开考日子中,他除了日常温书,还需做沈常安给他找来的今年科举习题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到乡试之年,渭朝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朝廷委派,在和各省聘明经公正的儒官、儒士担任内帘官组成临时考官班子,形成定例。

        乡考主要考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策论等,各省的学政是不能主持乡试的,学政是负责主持院试,选拔秀才,并督察府、县的学官。

        初六日考官们入闱,先举行入帘上马宴,凡内外帘官都要赴宴。宴毕,内帘官进入后堂内帘之处所,监试官封门,内外帘官不相往来,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与闻他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中有三位官员,也可以算是本科乡试的主考官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是布政使,闽省冶城人:林哲。出身科举大省的他以清廉称道,是个刚正不阿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二是翰林院修撰,武英殿协修,奉天锦州人:邓湖。他是前朝状元,学识毋庸置疑。

        三是湘省道监察御史,巴蜀锦城人:侯朗。也不简单,出任过多省的副主考、主考官,有丰富经验。

        为防止有人借机请托说情,通过拉关系、走后门、通关节等手段,以私情、私利干预考官,在考前,朝廷不会正式公布人选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这怎么拦着住热情的学子,纷纷各显神通,打听得干净,琢磨主考官文章,揣摩他的文风喜好,为乡试做准备。

        ”模拟考题”就也应运而生,有人以此牟利,赚得盆满钵满。事实上,他们根本不知道考官是否如此出题,但每年总会有学子相信。

        沈常安也是其中之一,但也是好意,并且科举习题收费不高,干的细水长流的生意,要是费用又高,还没有对上考官出的题,会被感觉受到欺骗的学子不惜代价的砸死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天混迹在省城各地的沈常安,还想拉着沈弈去算命。

        算命在古代学子中流行程度,是今人难以想象的,几乎没有学子不算命的。临近科举,城中到处是算命摊子,做的全是学子生意。

        前一个还能理解,后一个沈弈表示无奈,并拒绝他的提议。

        善为师者不说,善为易者不占,善为礼者不相,其心用也。

        所谓善为易者不占,真正通晓《易经》的人,他是绝对不会轻易占卜的,真正读懂了《易经》的人,他们绝不是通过卜筮来决定自己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是看透了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,使自己合乎自然规律,不用解读天命也总能避开那些凶险。

        换句话来说,人的一生,就是从生到死,结局都是归于黄土。

        即便是你再怎么精通卜筮,也没有办法真正逃离死亡。命数,其实是无法改变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是林庸告诫沈弈不能把心思放在错误的道路上,在随心所欲的同时,也要心如明镜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一直有谨记于心。

        日子在时有波折中转到初八,作为乡试的考场,大门正中悬挂“贡院”二字大匾。


  (https://www.23xsww.net/book/65772/65772460/29652930.html)


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:www.23xsww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23xsw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