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尚小说网 > 狄阁老的奇幻旅程 > 第11章 第十一章制衡

第11章 第十一章制衡


卯正时分,文武百官陆续上朝,沿着丹墀而上,入了正殿,按品位列班丛,顿首山呼万岁毕,武皇一声“众卿平身”,方各自谢恩起立。眼看众臣皆按部就班,唯狄仁杰一人缺席。众臣均感诧异,议论纷纷,徐杰却心知肚明。

        武皇头戴十二冕旒冲霄平天冠,身着金丝盘螭广袖杏黄衮龙袍,腰系游蟒昆仑白玉带,神色肃穆,端坐于宝座之上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时,女官于天子侧忽朗声道:“有事出班早奏,无事卷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话还没说完,武皇便看了她一眼。

        女官吓得连忙捂住嘴,只说了“无事卷”三个字,便不敢再说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她是新来的,今天第一回正式参加朝堂会议,方才看到渊蜎蠖伏、殿宇华丽,尚且目不暇接,哪里还记得这两句“套路”也似的话,竟然只能说一半。只因这另一半是“无事卷帘退朝”,乃历代昏君之专用语。用了这句话,岂不是说,皇上懒得过问什么天下大事,上朝只是敷衍搪塞而已,你们大臣们想奏就奏,朕也会勉强待着听听的,但要是没事就赶紧的散了,浪费朕的时间干什么?难道还要朕主动问你们吗?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女官就听说,昏君特喜欢用这两句话,是因为它拥有同时作为开场白和结束语的这两个功用,所以说起来就又简捷又方便,自己只要走个过场,让太监每次上朝都重复这两句就行了,如果确实无人“有事”要奏,那么太监就大喊一声“退朝”,然后,就没有然后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女官虽然是新来的,但她也知道,武则天不是这样的“昏君”。她是会在大臣们都不说话的时候,主动过问天下大事的。所以,这两句话的那个后半段,不能说呀!

        武皇也知道这个女官新来,让她来试一试,见她一见了自己的眼神,便不说了,也觉得还算聪明伶俐,至少知道要管住自己的嘴,不能口无遮拦,什么话都乱说。

        正是:“伴君如伴虎。”女官又向后退了一步,不敢继续说了,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,等一会儿会议彻底结束了,再最后说一声“退朝”不迟。

        武皇这时缓缓俯视着众臣,见他们手执笏板,各皆低头不语,金銮殿中一时鸦雀无闻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众位爱卿,”武皇见他们不说话,知道他们也不会去说,而且还深知其中缘由,于是先就打破了静谧,开口说道。“近来可有新闻?”

        众臣一听,仍是一言不发,各怀惊惧,冷汗直流。而其中尤甚者,乃大理寺卿宇文豪,一面眨巴着眼,浑身上下到处乱颤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宇文豪,听说,而且是听他宇文豪自己说的,乃前朝贵族宇文氏的后人,如今落魄到了只能做一个小小的正三品大理寺卿。他自然是不服气,但也没有办法。他虽然也有一点小聪明,但绝对算不上是什么才华横溢的天才,甚至只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,就算他自己孤高自许、自命不凡,也改变不了他是靠着关系、而非靠着真才实学上位的事实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一个缘故,那就是武皇有意想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包容心,所以就连前代之人,甚至是那些庸庸碌碌之辈,也都愿意给他们一个不差的官职,只要他们不是占据着朝中的大多数,就对自己不会有太大的妨碍。当然,有一个前提,那就是这种人不能是反叛自己的人。如果一个人敢于反叛自己,那么就算他拥有经天纬地之才,也一定要让他死无葬身之地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武皇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只会溜须拍马、阿谀奉承自己而不实际做事,也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尸位素餐、占着位置吃白饭,甚至,这个人有贪污受贿、徇私枉法等事,武皇也不会太在意。因为从大局看来,多一个“好人”并不能改变什么,多一个“坏人”也不会改变什么。能改变大局的,是无数个“好人”,还有无数个“坏人”。如果朝中都是“坏人”,那自然不行,可如果朝中都是“好人”呢?武皇知道,那更不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坏人多了,朝代就要灭亡了。好人多了,自己就要灭亡了。武皇不希望朝代灭亡,更不希望自己灭亡。因为如果自己灭亡了,大周这个朝代也要跟着灭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朝中的“好人”还有“坏人”,应该一样多。什么时候“好人”多一个,“坏人”也要跟着多一个,反之亦然。不然,朝中的诸多势力就会失去平衡,自己凭一己之力便很难再去控制其中人多的一方,甚至反过来会被他们所控制。

        武皇是不会让局面变成那样一种状态的,所以,她并不单单任人唯贤,也不会只是任人唯亲,因为亲跟疏之间,就差个“权利”二字。这她是有经历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就连她的侄子武三思,她也防着。虽然封了他个“梁王”,但远远还没有到要立他为太子的地步。只因一旦占据了东宫,基本将来的皇位就是给他了。而武皇在犹豫,皇位到底要不要给他。

        她知道,武三思觊觎皇位已久,所以一面拼命地奉承自己,又同时跟朝中那些不支持自己的人作对,正是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,野心勃勃,早就溢于言表。许多大臣虽然都厌恶他飞扬跋扈,但毕竟他还是皇亲国戚,所以那些只想明哲保身的人,便也不敢去得罪他。

        朝中还有一方势力,武皇也是深知的。那就是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想要恢复李唐的人。其中以狄仁杰和张柬之两个当朝宰相为代表。

        张柬之曾经得罪过武皇,按理说是不应该当上宰相的。然而狄仁杰当时身为宰相,却一直向武皇推荐他,所以几经波折,张柬之在武皇极其不乐意的情况下,最终还是当上了宰相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这段时间里,武皇的想法有点变了:她在犹豫到底立谁为太子好。其中侄子武三思跟儿子李显之间,她有点更想立儿子。但儿子毕竟姓李,立了儿子,等于丢弃了武家的江山,又再次恢复了唐朝。这是她一生的基业,她实在是舍不得。可如果立了武三思,她身后的千秋大名可就保不住了。何曾有侄儿纪念姑姑的?恐怕武三思他爹娘都要比自己亲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显如今是庐陵王,和家人都在房州。武皇却已经有打算把他们接回洛阳了。这时候,她就需要重用像张柬之这种曾经反对过自己、甚至现在依然在内心深处反对自己的、向着李唐的人,好取信于天下。

        她不怕。她丝毫不怕这个七十二岁的老人张柬之能掀起什么大浪来。但她怕一个人。这个人就是狄仁杰。狄仁杰才是她最佩服,最重用,却也是最忌惮,最害怕的人。其实她的内心很矛盾,因为她如果真的忌惮狄仁杰,她完全可以不去重用他,但她偏偏要重用,而且本朝中她武则天最重用的人,就是他狄仁杰,没有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到底看重狄仁杰到了一个什么程度?所有大小事都要跟狄仁杰去商量,就算不是公开的,也是私下的。而且每次办案,狄仁杰都被赐予便宜行事之权,可以先斩后奏,任意决断。武则天完全信任他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很奇怪的是,武则天最不信任的人,也是他。武则天心里想,如果真有人要造反,第一个就是他狄仁杰。如果造反的人不是他狄仁杰,那么第一个来保护自己的人,就会是他狄仁杰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武则天看来,狄仁杰好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,一面可以伤人,一面又会自伤。这种人最危险,却又最有用。狄仁杰对她武则天似乎是完全忠诚的,但武则天却也知道,他狄仁杰的心里始终装有李唐,对李唐一样是忠贞不渝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忠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信仰呢?偏偏他狄仁杰就能,而且不是把自己的忠诚分成两半,两方面各有自己一半的忠诚,而是完完全全的,对于两方面,都是完整的忠诚。

        狄仁杰的忠诚是矛盾的,但又是合理的。矛盾在于,忠诚本就只能是对于一个方面来说,如果对于另一方面也是如此,这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忠诚了。但是合理之处在于,这向着两方面进发的忠诚,却是各行其道,完全不冲突的。所以他既能完完全全忠于李唐,也能完完全全忠于武周。武则天知道,这在他狄仁杰身上,是绝对可能的。而且,不单单是外表的行动,就连内心的想法,也是能够达到统一的。这是一种只有在完全心无旁骛、完全一心一意的人身上,才可能见到的奇特的现象。

        武则天知道这种现象在狄仁杰的身上成为了真实,所以她非常放心,知道狄仁杰不会背叛她,就像他不会背叛李唐一样。但是,这完全互不冲突的两种忠诚,在不存在冲突的人、也就是狄仁杰以外,是否有可能被动的相互冲突了呢?比如说,因为忠于李唐,所以为了李唐的利益,而损害了武周的利益,或者反之,因为忠于武周,所以为了武周的利益,而损害了李唐的利益,有这可能吗?完全有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么看来,狄仁杰本身看似能够达到一个“完全”,但人毕竟是有限的,世间之事总是难全,你甚至达到了你觉得的“完全”,但那依然不是真正的完全。

        武则天知道狄仁杰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,不知为何,竟跟他感同身受,同样有种因为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失落感,孤独感。

        她武则天已经得到了一切,包括人间至上的权力地位、荣华富贵,但她依然觉得很孤独,而且得到的越多,甚至是全部得到了以后,那种可怕的孤独感,更被无限的放大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害怕失去这一切,但同时,又觉得这一切好像对自己并不那么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自己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?

        记得曾经有一天,刮着风,下着雨,武则天和狄仁杰两个人,坐在她偏殿一个光线暗淡的密室里。武则天坐在靠里边的床沿,狄仁杰斜倚在靠着左边那扇窗的榻上,面向武则天,微微低着头。小窗的外面是一块空地,还有一片宫殿。窗外的雨水模糊了场景,天色很暗,密布着乌云,时不时传来隐隐的雷声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天不记得是早晨还是下午,反正不是晚上。密室里很暗,但那不是夜间的雨,所以窗外依然透进一点光。密室里,武则天和狄仁杰两个人,在一片阴影中,可以互相看得见。那天很静谧,尤其是从密室里,听着窗外的落雨声,没有人打扰,更显得沉寂。

        武则天看着面前的狄仁杰,似乎在一瞬间里忘记了他是当朝宰相,只觉得,他是个老人。而自己,身为一国君主,在此时此刻,也只是一个老人。两个老人,穿着便服,面对面坐着,一言不发。似乎在这种时候,没有什么话好说的。或者说,一切话都是多余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此刻,二人不再是君臣,虽然礼仪仍在,却只是相互间的一种习惯,一种尊重,和一种掩饰。

        突然,二人相顾一看,武则天先笑了起来,狄仁杰也跟着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怀英。”武则天笑完了,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臣在。”狄仁杰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有一段路,你愿意走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只要陛下愿意,”狄仁杰道,“臣就愿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朕要你,去边关查个案,”武则天说道,“你愿意去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狄仁杰听了这话,就明白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臣,愿意。”他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你可以拒绝,朕只是问问你的意见。这是朕的密室,你不要觉得,拒绝了朕,就是抗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臣,真心愿意。”狄仁杰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好。”武则天说,“那你大概要用,多长时间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一年。”狄仁杰毅然决然地答道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一天,武则天问了狄仁杰这个问题好多遍,是因为她希望,狄仁杰明白了她的意思以后,回答说自己不想去。她如果听到了这个答案,也会答应的。因为她虽然派遣狄仁杰去,却也不希望他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如果狄仁杰选择去了,他就再也回不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狄仁杰知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甚至还知道,如果自己选择不去,武则天也是会答应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他依然选择要去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什么呢?或许连他自己也不清楚。


  (https://www.23xsww.net/book/10501/10501949/29925258.html)


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:www.23xsww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23xsww.net